昔日人才“留不住” 如今返鄉當“創客”
——安徽出現大學生返鄉創業熱潮
新華網合肥5月5日電(記者 楊玉華 劉美子 陳諾)“以前拼命想跳出‘農門’,現在發現在家門口創業也可以大有作為!痹诎不赵牢骺h來榜鎮關河村的桑枝木耳培育基地,“85后”創客吳松青正在采摘木耳。20畝梯田里清一色插滿了塑料膜包裹的桑樹枝,樹枝上結滿了晶瑩剔透、體形飽滿的黑木耳。
畢業于安徽財經學院的吳松青在2013年回鄉探親時,偶然發現用桑枝栽培食用菌是一條好路子。于是他果斷辭去了江蘇揚州一家國企的工作,回到關河村,承包下20畝梯田,利用老百姓養蠶廢棄的桑枝培育起了黑木耳。僅僅兩年時間,他培育出的高品質桑枝木耳就達到年產2萬多斤,市場價每斤60元仍供不應求。
記者在安徽省岳西、固鎮等地采訪時發現,過去農村地區“留不住”人才的現象開始發生逆轉,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“逆流”返鄉,利用科技創新、互聯網思維與傳統農業相結合,打造農業創業項目,青年“創客”返鄉創業成為新熱潮。
“高房價、高物價、高霧霾,為什么還要擠在大城市?農村有廣闊的天地,而我們手里有知識、有技術!卑不胀h喜來美家具有限公司29歲的董事長陳智宏一語道出了眾多回鄉創業大學生的心聲。大學畢業后,陳智宏原本計劃在江蘇南京大展身手,經過一年的打拼,最終回鄉創辦了自己的家具廠,“與其在大城市里每天為了房租奔走,不如回到家鄉大展拳腳”。
2013年以來,岳西縣有30多名大學生陸續返鄉創業。蚌埠市從2013年開始舉辦青年創業大賽,從連續兩年數據顯示,農村創業項目比例明顯增加,2014年已占到50%。
“在大城市諸多城市病、最難就業季等社會轉型期的背景下,農村的創業機會和空間逐步增加,中國青年一代的觀念正在發生轉變!惫睬鄨F安徽省委農村部部長鄒永生分析說,目前返鄉創業大學生大致分為三類:一是在外工作過一兩年的大學畢業生,利用所學經驗回鄉創業;二是通過大學生村官這一途徑考回原籍,從事創業,帶領鄉親致富;三是“創二代”群體,即父輩們已有產業,自己學成之后回鄉繼承原有產業。
“相比于普通農民創業,大學生最大的優勢在于眼界開闊、學習能力強、懂得評估風險,更有品牌意識、渠道意識?萍紕撔乱庾R和互聯網思維成為他們的掘金‘利器’!编u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“上山下鄉”有著先天的優勢。
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的大學生“創客”陳爭上深刻理解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的道理,創業初期用了8個月時間考察市場,在對風險控制、成本核算和項目可行性等方面做了充分評估后,最終選擇了養殖肉羊,用六年時間將企業做成安徽省最大“省級種羊場”。
岳西縣來榜鎮斑竹村的“創二代”王棟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,一改父輩挑著擔子賣茶的老傳統,選擇進駐鄉鎮電商產業園,做起了茶葉的網上銷售。如今銷量逐月增加,已成為“岳西翠蘭”茶銷售地第一網店,盈利102萬元。
不少農村“創客”和基層干部反映,盡管近年來國家對于青年創業出臺眾多扶持政策,但政策扶持面相對普惠。隨著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農村“創客”逐步增多,急盼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更多政策支持。
“融資渠道不暢、擔保難是目前大學生返鄉創業面臨的最大瓶頸!标悹幧险f,來自農村的創業青年在創業初期申請貸款時通常沒有擔保人,更不存在什么抵押物,因此“融資難”往往成為難以越過的坎。
此外,亟待解決的還有土地問題。陳爭上說,大學生返鄉創業,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土地的擴大和標準化。然而基層土地配置上,更偏向大企業,對大學生創業群體“選擇性失明”。
“青年‘創客’為農業創新注入了巨大的活力,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興奮劑!惫睬鄨F安徽省委書記李紅認為,青年創業既需要創業者自身的意愿和能力,也需要政府予以必要的激勵和支持。目前我國促進青年創業的制度建設還不系統不健全,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和創新金融支持、完善創業服務,切實發揮青年的主體作用,提高農村本土的造血能力。
服務熱線